当前位置:

首页 心理文章

心理咨询:‌大众常存的误解有哪些?‌

作者: 分类:心理 发布时间:2024-08-08 浏览量:0


01

无用

心理咨询只是聊天而已

这个误会也许往往跟心理咨询起效较慢有关。

心理症状的改善并非立竿见影的,有些需要几个月、半年甚至数年才会有明显的改善,按一周一次来算,心理咨询起效并非那么快。

而大众的不合理期待往往是想做一两次就能好转,希望心理咨询师几句话就醍醐灌顶,尤其未成年人的来访者的父母,希望咨询师能跟自己站一线,“劝说”孩子马上回校、跟上学习进度,跟同学好好相处,不要“节外生枝”,那就啥问题都没有了。

这些都是一些不合理的期待,更容易导致失望,成为心理咨询无用论的来源。

心理咨询就像减肥一样,基本没有速成的方法,它一般要经过潜移默化的一段进程,有时还要经历一些痛苦,逐渐才能改善。

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只是一个想要的结果。

心理咨询的谈话跟日常的谈话是有区别的,日常谈话往往容易陷入讲道理,安慰,说服,甚至评价的状态(比如,“你不该那么想,你想多了,你太小气了”之类),对方收获有限,有时甚至很受伤(二次伤害)。

心理咨询师一般不讲道理,也不太安慰和说服,而是去理解对方的情感、想法、冲突,以中立的、包容的、尊重的态度面对一些似乎难以启齿的心理困扰。心理咨询更看重的是共情的倾听和有深度的反馈,这是没有接受训练的人很难做到的。




02

危险

心理咨询师都能看穿人心


很多人误以为心理咨询师能像读心术一样猜透他们的心思。


心理咨询师并没有神通,实际上,心理咨询师只是更愿意去探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情感、关系、冲突、创伤),通过这种探索去整合自己,这一切来源于来访者愿意在咨询师面前打开他自己,而这也是需要时间去建立关系、有效收集信息的过程。


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沟通技巧和理论知识,帮助来访者自我探索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猜测他们的想法。


咨询师会更敏锐的觉察对方忽略的心理成分,更能从表面的行为上推测背后的心理动机,比如他的防御以及回避的情感和冲突,但这一切都需要对方的确认。


在咨询中,受专业训练的咨询师会充分抑制自身的情感冲动,把注意力聚集于对方,全身心投入到来访者的内在世界里,去体验它、理解它。除此之外,咨询师仍然有自己的生活,仍然会有情绪高涨和低落的时候,因为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依然保有作为一个人该有情绪状态,而不像大众所说的,心理咨询师就应该没有任何情绪的表现,这原本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那些不太区分咨询与日常谈话的咨询师,既会让自己过得太累,也会让别人不舒服。


这个问题也许反映了人们对于被控制的害怕 :如果一个人能够看穿你的心思,意味着你在他面前一览无余,意味着他能够控制(伤害)你。这个问题同样反映了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惧怕,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关注点放在外在:事业、竞争、赚钱、游戏,却不愿意去面对内心。对他们来说,内心世界就像一个黑洞,令人害怕,但真正重要的是面对黑洞,越是面对了,内心整合度越高,害怕就越少。因此,能洞察内在的,只有来访者自己,而不是心理咨询师能看穿人心!




03

误区

心理咨询师都有心理问题

这个说法有一定合理性,很多心理咨询师,是带着自身的问题,渴望解决自己的问题进入这个行业的。但另一方面,没有人敢说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在人际关系、自信心、情绪调节、亲密关系、幼时发展、心理症状等,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所以,这个说法容易把咨询师当成是一个负面的存在并产生一种恐惧感,这是错误的。

这种偏见也源于对心理学专业的误解。虽然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心理问题,但他们也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士,具备处理自身情绪和心理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得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资源。比如,心理咨询师往往共情能力很好,这可能来源于幼时被伤害的经历,这些经历让他们对别人的情感和伤害更敏感,成为心理咨询中有用的工具。



04

有病



对心理咨询师的社会偏见


虽然心理咨询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但社会对于心理问题的理解和支持仍然有限。


有一些来访者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这增加了他们面对心理困扰时的无助感。


另一种极端偏见是将心理咨询等同于治疗精神疾病,认为只有心理疾病患者才需要心理咨询。


实际上,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广泛,包括解决各种生活困扰、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职业困惑等的人群。


由于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一些人在面对心理困扰时选择隐瞒或否认,担心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这种病耻感不仅阻碍了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还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有不少来访者是偷偷摸摸地来做心理咨询的,生怕别人会知道,哪怕是自己的亲人。当咨询师鼓励来访者可以把情况告诉朋友或爱人时,有些人会反馈说:决不! 对很多人来说,万一跟心理咨询扯上边,自己就成为了一个有缺陷的人,因此,哪怕再痛苦也要死扛着。


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神经病(也就是精神分裂症),一般是不会来做心理咨询的,因为缺乏足够的自知力(一些处于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会来做咨询)。不少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由于缺少对人的信任,即使非常痛苦,也不太会来做心理咨询。


来做心理咨询的,往往是那些有痛苦,对人有基本的信任感,又有强烈改变意愿的人。




05

澄清

心理咨询师是没有任何烦恼的人


这也是错误的,就像不能让医生生病一样,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他们同样会有情绪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

普通人有的烦恼,心理咨询师都有,只是他们会更善于用心理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但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就是完人了。

然而,关键在于他们如何处理和应对这些情绪,以确保在咨询过程中能够保持专业性和有效性。

同时,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能够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以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到咨询关系中,影响咨询的效果。

他们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和经验积累,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情绪释放等,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平衡。

此外,心理咨询师还需要具备高度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以便能够深入理解来访者的情绪体验,并与之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关系。这要求他们能够在情感上与来访者保持连接,同时保持客观和专业的态度,为来访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总体来说,大众对心理咨询的常见偏见涉及多个方面,为了消除这些偏见,我们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咨询并非万灵药,很多时候没那么神奇,心理咨询师掌握了一些面对痛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通过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痛苦,推动人的心理成长,促进人格更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