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做心理咨询,5个问题一定要注意!
作者:
分类:心理
发布时间:2024-08-16
浏览量:0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日益普及,许多家长朋友慢慢接触了心理学,也在心里面开始接受了心理咨询。所以,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困扰的时候,很多家长就会想着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不过,由于青少年心理有其发展的特殊阶段,在心理咨询中也有着有别于成年人之处。今天给大家总结出青少年心理咨询的5个常见问题,以供家长们参考:
对于心理咨询来说,可能家长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自己和孩子内心深处的病耻感。对于有的人来说,生个病去看医生可能会认为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精神或心理上出现了一些不舒服的情况,提到去做心理咨询,可能就会认为这是异常和羞耻的。然而,青少年时代是一个身心飞速变化发展的时期,遇到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再正常不过,如果能经由心理咨询化解内心的困惑,也恰好是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契机。所以,家长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之前,可以自己先多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咨询的基本常识。然后,再给孩子适当讲一些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帮助孩子了解心理咨询,并树立解决自身问题的正确认识。
家长之所以考虑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往往前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监护人/父母认为孩子有问题,但孩子认为自己没问题;另一种是孩子认为自己有/遇到了问题,但父母认为孩子没问题。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和父母是休戚相关的,父母可能会率先倾向于把自身因素排除在外,但,其实不论是监护人/父母做咨询还是孩子做咨询,父母都需要先学会面对自己的心理冲突。因为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阶段,防御固化程度弱,接受新事物能力,尝试新的模式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在现实层面未成年人的咨询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进行的。反倒是,父母承认自身的问题往往成为咨询前期的难点。假如家长孩子实在弄不清楚问题的出现到底主要出在谁身上,可以直接先预约几次咨询,咨询师了解到足够信息后,通常可以针对问题给予精准的评估。
有的父母因为很想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困扰,有时候会自作主张,没有和孩子协商,征求孩子的意见的情况下,就预约咨询,其实这样做并不是很妥当。首先,咨询是一个咨访双方合作的过程,如果孩子的阻抗很大,是无法和咨询师建立很好的合作的,也比较难真正产生效果,达成咨询目标;其次,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擅自帮助孩子做出咨询的决定,反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被父母尊重,加剧对咨询的阻抗。在咨询前,父母如果能够平等地尊重地征询孩子的意见,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论孩子同意与否,起码在亲子关系中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有些的父母,可能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就发现孩子存在异常,比如性格孤僻,无法专注,各种躯体症状等。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父母真正带孩子走入咨询室,可能往往是发现孩子的心理冲突或症状已经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因此,父母在焦急的心情驱使下,也会对心理咨询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心理咨询师快速地通过几次咨询,就解决好孩子的问题。但,其实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短短几天形成的,通常都是长期以来的内心压力或困扰挤压而成的,有的可能还和整个家庭的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层联系。如果急于求成,不仅不现实,往往会让自己和孩子更受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无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咨询起效也是一样,需要一段慢慢“抽丝”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把脉好问题,让问题在咨询中从根源上得到解决。既然选择了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就要给予咨询师信任,相信经由咨询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一段时间后问题可以渐渐得到缓解。
这是一个孩子和父母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只是重视的内容和程度有所不同;孩子可能会担心自己跟咨询师讲述的内容会不会被泄露给父母,而父母则担心自己被隔离于咨询之外,对孩子的情况一无所知。不过青少年心理咨询,也有其特殊之处,他们从法律上来说不是独立民事责任人,从心理生理上来说都还处于发展阶段。首先来说,青少年大多在经济上没有独立自主,无法做到自己付费,所以咨询通常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父母的介入。其次,相较于成年人的个体咨询的咨访二元关系,青少年的咨询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事实上更复杂的三角关系:咨询师,来访者和父母。如果不遵守保密协定,来访者没有安全感,不会吐露自己的肺腑之言,咨询工作就无法开展,完全把家长隔绝在外又不利于工作同盟的形成。咨询师通常在咨询前,会就各方关心和有疑虑的问题作出解释与澄清,在咨询过程中,与青少年工作中的具体咨询内容原则上也会予以保密,但会根据情况定期或不期就父母在需要支持的方向上做一些沟通。如果父母能参与配合,对咨询工作会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咨询师并不是那个选择站队的人,咨询师与父母、孩子其实是共同构建了一个工作同盟,一起共同来面对孩子遇到的困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因此,对于青少年心理咨询,咨询师也会以此为前提综合考量,采取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工作方式。最后,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困扰如果能及时地通过心理咨询来化解,那么就不会日积月累,从小问题变成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