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贴标签的时候,究竟是在贴什么?
作者:
分类:心理
发布时间:2022-09-15
浏览量:0
什么是贴标签?
贴标签指的是人们在评价自我及他人的时候,会忽略或淡化情境因素,而倾向于归结为人的本质。贴完后,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验证、解释、强化这个标签。标签化不止会存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中,还会存在于自己身上。那么,今天来说说标签化会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很多朋友会喜欢把下面的话挂在嘴边上,”我有焦虑症“,”我有强迫症“,"我有高血压”,“我有肠胃病”......
我们给自己贴上各种各样不健康的标签,表示自己的特殊性,这背后常常都是在告诉别人——是的,我是做不好/我犯了错。这是自我标签化的一个典型心理,通过自我标签化,真实的多面的自我不再重要,我们可以放心的躲在标签的后面,把那个脆弱的无力的失败的自己隐藏起来。很多时候,当我们说我有什么什么病症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完成这种自我隐藏。因为有了标签,我的失败我的错误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所以我就可以不再承担那些我无力承担的责任了,而同时我也不再责怪我自己不再要求我自己了。因而,标签化成了很多人的朋友,他们不愿意摘掉这类标签,也不敢摘掉这类标签。因为长期生活在标签的背后,他们已经忘记了如何去自我承担,如何去真正面对生活本身了。
还有很多人会给自己贴上一些看似很萌的标签(萌,本身也是个标签),比如是“我是个二货”,或者“我是个逗比”等等诸如此类,其实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自黑”。
这种标签的好处就是我给自己贴上,我就不用担心别人给我贴什么了。事实上,贴标签背后是某种经验的归纳与演绎,也与人类自幼及长,慢慢认识世界的过程相吻合。
人性趋易避难,对知识的学习也是由粗及细。一般来说,我们在生活里不太讲究,经常使用概念化的集合名词。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规避这种复杂,很多人选择了让自己的头脑越来越简单。
根据一些观察到的现象武断的给一个人贴标签,然后用各种各样的事情去“解释、验证”这个标签。如果碰到可以验证的,就会说:“你看,他就是这样的人”;如果碰到与标签不符的,则会归结于情境因素,认为这是环境影响的,不符合这个人的本性。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被设计出来的的理解世界和其它人的方式。这种“自动驾驶”的方式在原始人的生存环境下很大程度上帮助人类增加了自己的生存概率。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存环境、方式以及信息的巨大变化,变得不再合时宜。
这并不能让我们更准确、更真实的认识其他人、以及这个世界,也就无法帮助我们作出更好的判断和应对。
这个例子就更多了,比如"我不是个聪明的人“,”我很笨“,”我能力不够“......这是常见的自我标签,它们来自于我们成长过程中,从各种经历中获取的直接和间接经验。
可能,那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失败,某一次的伤痛里,我们给自己贴上了那样的标签,我们告诉自己我就是做不到,还是不要去尝试了,再失败一次会更难受的。当然,那也可能来自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以及认知,我们间接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这样的经验,并且自己接受了这些经验,也就信以为真了。
然而,我们内在的强大在于——一旦我们认定了自己不行,结果就常常是不断地去创造自己真的不行的经验,并且持续累加。自我标签化是对我自我格局的一种限制,也是对自我潜能的一种打压。当我们用思维的框框限制住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好比是先在自己的心中勾画出来了一个自己的轮廓。然后,我们就用呈现的现实来给这个轮廓填充血肉,最后就彻底呈现出了这个样子给自己给他人给世界。并且进一步确认,自己确实就是那个样子的。这就是很多人一生玩的游戏,限制自己,然后为自己的限制制造种种理由和现实证据,最后安心的生活在自己的“套子”里,直到老去死亡。我们总是喜欢给自己或他人归类,喜欢遵循某一种固有的模式去生活和工作,害怕成为「异类」。但也恰恰是这种行为模式,束缚住我们自己,让我们陷入类别的桎梏和限制之中。事实上,我们会发现,越是熟稔的人,越是无法贴标签,因为了解,你会发现人的多面性是天然的。有时候热情,有时候冷酷,有时候自信,有时候无助,有时候活泼,有时候安静......
也许是时候尝试换一种方式,以谨慎和开放的方式体验我们的感受,不忙着追随我们的感受贴标签,也不急于根据我们的感受去解释和验证。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留一段距离,这也许可以更准确的帮助我们认识有关自我和他人的真相,也会让我们更加平静和自由。
只有摘掉标签,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与他人,认识自己与他人,了解自己与他人,才能进一步的与自己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关系。
先把自己身上的标签,无论是别人给你贴的,还是自己贴上的,全部撕下来。把「我应该」「我必须」,换成「我可以」「我能够」。